10月13日凌晨3时16分,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一辆小米SU7在超速行驶中失控,撞击绿化带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迅速起火。多名路人迅速上前救援,却发现车门无法打开,徒手砸窗也无济于事。
消防救援人员最终不得不切割车身才控制住火势,但驾驶员已不幸遇难。这已是小米SU7在短时间内被曝出的又一起严重事故。
事故剖析:小米SU7的安全隐患
类似的事故在今年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上已有发生,一辆小米SU7在NOA模式下以116km/h行驶,遭遇施工路障仅给驾驶员2秒接管时间,碰撞后3秒爆燃,车门锁死导致3名乘员遇难。
综合分析多起事故,小米SU7暴露出三大安全隐患。
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断电后无法自动弹出,严重阻碍救援。虽然小米宣称车辆配备“应急机械拉手”,但紧急情况下难以快速找到并操作。
电池安全系统存在缺陷。小米SU7 Ultra宣传具备“电池向下防爆技术”,但在此次事故中未能阻止火势迅速蔓延。2024年9月南京南站事故中,车辆电池底部受石块撞击即短路起火。
智能驾驶系统预警不足。2025年9月,小米因辅助驾驶系统潜在风险召回约11.7万辆SU7标准版车辆。安徽事故中,系统仅给驾驶员2秒接管时间,远低于行业4-5秒的标准。
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相关安全标准也在不断完善。新版GB38031—2025动力电池安全强标已明确要求,电池包需通过10kg底部撞击测试且不起火爆炸,并将动力电池热扩散测试要求从“着火爆炸前五分钟提供报警信号”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
工信部组织制定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特别说明,将禁止使用全隐藏式门把手,并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必须配备机械冗余开门装置。新国标要求“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如果征求意见稿通过,全隐藏式车门外把手可能被禁止。
相比小米SU7在安全设计上的短板,业内一些企业采取了更为负责任的做法。
华为鸿蒙智行在智能驾驶安全方面表现突出。截至2025年7月31日,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车辆已累计避免可能的碰撞超过254万次。华为推出的全维防碰撞系统CAS 4.0,从“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场景”五大维度强化安全防护体系。
特斯拉虽然也曾因隐藏式门把手延误逃生遭起诉,但其Model Y等车型配备了双冗余机械门锁装置,在主电子系统失效时仍能手动开门。部分车型还配备紧急断电系统,可在碰撞后自动切断高压电源。
沃尔沃作为传统安全标杆,在其电动车型中坚持保留明显物理门把手结构,并采用“多级解锁系统”,确保在任何情况下车门都能从内部手动开启。
这些实践表明,安全设计需要优先于颜值和智能化考量,尤其是在关系生命安全的关键系统上。
值得期待的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全固态锂电池关键界面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下一代高安全性电池技术奠定基础。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全固态电池不易燃、不漏液,在碰撞时热失控风险大幅降低。这一技术有望在未来电动汽车、人形机器人、电动航空等高安全性需求领域加速落地。
随着相关技术不断成熟,全固态锂电池有望解决当前电动车的燃烧难题。同时,新国标的实施将倒逼车企重新评估隐藏式门把手等设计的安全代价。
对于车企而言,应当摒弃“颜值优先”的设计理念,回归安全本源。在宣传智能、豪华、性能的同时,更需要夯实基础安全设计,确保碰撞后“电路可断、车门可开、人员可逃”。
随着技术发展,欧盟多国已宣布将在2026年前全面禁止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中国监管部门也在加快推进类似法规的落地,预计2026年起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
再快的加速,也赢不过生命的重量。当车企争相以“百公里加速”“智能座舱”为卖点时,电池防护、逃生设计等基础安全不应成为短板。希望行业能够从这些事故中真正吸取教训,让技术创新为安全服务,而非本末倒置。
了解更多新能源产业动态,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