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2025 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即将突破 82 万吨,而全球市场规模直指 2800 亿元时,锂电回收行业正站在规范化与产业化的临界点上。从政策红线到技术革新,从市场洗牌到全球布局,一系列关键变化正在重塑这个万亿级赛道的竞争格局。以下五大核心信息,决定着企业能否在这场新能源革命的 "后半场" 竞争中占据先机。
政策合规已成为锂电回收企业的生存前提。2025 年 2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动力电池 "生产 - 销售 - 拆解 - 利用" 全程可追溯,并通过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行为。这一顶层设计与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二审稿形成呼应,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从车用动力电池扩展至所有动力电池,同时建立再生材料强制使用制度。
地方层面的政策细则正在形成全国性网络。四川省自 2025 年 6 月起施行的回收管理办法,鼓励区域中心整合产业链资源构建高效回收体系;深圳试点的 "电池身份证" 制度已覆盖超 1.2 万个回收网点,实现电池流向实时追踪。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专班印发的回收体系建设指南,将 3.8 亿辆存量电动自行车中的锂电池纳入规范回收范畴,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建立 "线上预约、线下回收" 的服务网络。这种全品类覆盖的政策体系,标志着锂电回收进入 "无证经营即违法" 的严监管时代。
技术路线的选择直接决定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锌锂绿动团队最新研发的超临界 CO₂萃取技术与溶剂热合成工艺,将电解液处理成本从行业平均 700 元 / 吨降至 310 元 / 吨,降幅达 55.7%;单吨负极材料生产成本从 9.2 万元降至 6.8 万元,降幅 26.1%。这种全产业链成本优化使项目投资回收期缩短至 2.8 年,远低于行业平均 5.2 年水平,印证了 "技术迭代速度 = 成本下降空间" 的行业规律。
主流回收技术路线呈现差异化竞争态势。湿法回收凭借 98% 的金属回收率占据市场主导,宁德时代广东肇庆基地年处理 50 万吨退役电池项目采用该技术,2025 年湿法工艺市占率预计达 58%;而特斯拉引入的等离子电弧炉火法工艺,将磷酸铁锂电池锂回收率从 50% 提升至 65%。
中国科学院开发的接触电致催化技术实现钴酸锂电池锂浸出率 100%,预计 2026 年工业化应用后将进一步改写技术格局。技术路线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工艺偏好,而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成本竞争中存活的战略决策。
头部企业正在通过生态联盟形成垄断性优势。天奇股份与亿纬锂能的战略合作,目标是打造 "制造 - 应用 - 回收 - 再生" 全链条闭环;宁德时代已与蔚来、特斯拉等车企建立回收合作,其肇庆基地 8 月投产后形成 50 万吨年处理能力。
这种产业协同产生的规模效应十分显著:格林美通过绑定三星 SDI、宁德时代等核心客户,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175.61 亿元,同比增长 1.28%,其智能分选系统将材料分离效率提升 30%。
中小玩家的生存空间正被快速挤压。行业数据显示,尽管规划产能已达实际退役量的 3 倍,但具备技术优势和渠道资源的头部企业保持增长,而中小回收企业普遍面临 "营收毛利双降" 困境,部分企业累计亏损近 9.6 亿元。
业内分析机构指出,未来 3 年行业将经历残酷洗牌,只有那些建立 "回收网络密度 × 技术转化率" 双高壁垒的企业才能存活。安徽新增的 5 万吨年处理项目与长三角、珠三角集中的 60% 产能,进一步印证资源正在向优势区域和头部企业集中。
欧盟《新电池法案》的生效正在重塑全球回收产业链。该法案要求 2030 年动力电池必须使用 16% 的再生钴和 6% 的再生锂,直接刺激中国回收技术和再生材料出口。格林美已收到三星 SDI 的再生材料订单,其印尼基地年产 400 万吨湿法冶炼项目可满足欧洲 30% 的再生材料需求;2025 年上半年,中国回收级碳酸锂出口量同比激增 210%,主要流向东南亚和欧洲市场。
国际技术合作成为新竞争焦点。比亚迪与澳大利亚 Livium 公司的合作已扩展至商用车电池和储能系统回收领域,服务范围覆盖大洋洲;宁德时代与特斯拉联合研发的 "离子印迹" 湿法回收技术,将镍钴回收率提升至 98.5%。这种技术输出与市场扩张的双重驱动,使中国锂电回收企业在全球资源循环体系中从追随者变为规则制定者,为应对未来可能的 "碳关税" 等贸易壁垒提前布局。
动力电池集中退役期的到来正在改写市场供需格局。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预测,2025 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 82 万吨,相当于 10 万辆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自 2028 年起,退役量将超过 400 万吨,对应回收行业产值突破 2800 亿元。这种指数级增长不仅带来巨大市场机遇,也对回收处理能力提出严峻考验。
市场结构呈现 "规模化与精细化并存" 的特征。一方面,宁德时代 50 万吨级、格林美 400 万吨级的超级工厂不断涌现,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另一方面,锌锂绿动等企业通过工艺革新实现 "小而美" 的技术溢价,其电解液回收成本仅为行业一半。这种两极分化的发展模式,预示着未来行业将形成 "头部企业垄断资源 + 技术型企业掌握溢价" 的生态平衡。
面对这场正在发生的产业变革,企业需要建立 "政策合规能力 + 技术降本能力 + 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的三维竞争力。那些能够将环保义务转化为战略资产的玩家,不仅将赢得政策红利,更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重构中占据核心位置。锂电回收已不再是新能源产业链的附属环节,而是决定未来资源话语权的战略高地。
为“废旧电池处理处置师” 市场旺盛需求,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推出了 废旧电池处理处置师(高级)课程,摒弃传统 “填鸭式” 理论教学,本次培训由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领域一线专家亲临授课,全程以 “实操落地” 为核心,结合真实案例拆解,让学员快速掌握核心技能:锂电池现场物料鉴别;安全拆解全流程技巧;电池包电芯数量与净重精准计算方法;汽车电池类型、参数快速查询实用技能;电池废料分选分容、梯次利用计价策略;主流检测设备操作与常见故障诊断方法;回收项目合规建设与商务合作核心要点。
了解更多新能源产业动态,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