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续航竞争”转向“补能竞争”,超充快换生态建设成为决定产业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充电基础设施进入了精细化定位和精细化服务的新阶段。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能源革命。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充电桩达到1060.4万台,同比增长53%,其中公共充电桩320.9万台,私人充电桩739.4万台。
然而充电桩数量虽增长迅速,在质量方面仍有待提升。充电慢、充电网络数字化程度低等问题,仍是制约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因素。行业内认为,充电网络建设不完善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第一痛点。
超充技术凭借其快速充电的优势,正逐渐成为市场主流,而换电模式则因电池标准化和成本问题,受众相对较小。这种“超充主导、换电为辅”的双轨并行格局,目前尚未固化。
超充快换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功率提升和效率革命。目前,主流超充桩的功率已经从早期的60-120kW普遍提升至480kW甚至更高。
华为推出的全液冷超充桩最大输出功率达600kW,充电速率接近“一秒一公里”,一辆普通的电动汽车不到10分钟就可以充满。广汽埃安的A480超充桩同样达到了480kW功率,实现了“充电5分钟,行驶207公里”的成绩。
液冷技术成为超充设备的关键创新。相比传统充电桩,液冷超充桩具有充电快、兼容性强、噪音小、寿命长、运维成本低等优势,其充电枪线更细、更轻,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换电技术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底部换电重卡整个换电过程不到4分钟,完美解决了重卡用户的续航焦虑。螺栓式超快换电方式仅需2.5分钟即可完成电池快换。
国内多个城市已经制定了明确的超充快换建设规划,正在从“单点布局”走向“网络生态”建设。
重庆走在了前列。2024年3月,重庆率先发布《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超充站2000座,超充桩4000个的目标。截至目前,重庆建成以及在建的超充站约500座,超充桩大约800个,数量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深圳市已建成投用超充站1055座、充电桩超42万个,在全球率先实现超充站、充电枪数量全面超过加油站、加油枪。广州计划到2024年基本建成“超充之都”,实现超级快充技术的大规模市场化应用。
福州市则宣布将打造“超充之城”,明确到“十四五”末,拟完成100座充电站的建设目标,其中光储充检站和超充站50座以上,满足至少1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超充快换生态建设正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协同。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充电服务企业、科技企业等都在积极布局这一赛道。
车企方面,特斯拉、比亚迪、保时捷、小鹏、理想、极氪等车企都已投入运营或发布了自己的超充解决方案。宝马与奔驰也计划到2026年在中国建立至少1000个充电站和7000根超充桩。
供应链企业也在积极跟进。华为计划于2024年在全国340多个城市和主要公路建设10万根以上的全液冷超快充充电桩。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也在加大布局力度。
合作模式不断创新。蔚来先后与吉利和长安达成了换电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换电标准的统一和规范。福田汽车计划与特来电等充电行业伙伴开展项目合作,搭建覆盖全国330多个城市的充电补能网络。
成功的超充快换生态需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目前行业正在探索多种创新路径:
“光储充一体化”模式成为重要方向,既利用光伏发电、错峰储能等手段降低用电成本,又实现了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
V2G(车辆到电网)技术的应用让电动汽车成为移动储能单元,能实现电动汽车和电网之间的双向互动,车主可以利用“谷时充、峰时放”来获取收益。
场景化布局策略正在实施。深圳推动优势技术在援疆援藏、东西部协作等对口地区落地应用。广州公交集团新能源公司则创新打造“超充一条街”,共建成7支超充桩、20支快充桩和1座快速换电站。
超充快换生态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标准化问题是换电模式推广的主要障碍,需要行业统一技术标准。
建设成本高是另一个挑战,特别是换电站建设需要大量投资。换电模式受制于标准化和成本问题,单站建设成本高,平均约300万元(含电池储备),且电池规格不统一,导致换电站仅能服务单一或较少品牌。
电网压力也不容忽视。超充站功率普遍较高,普遍达到350kW以上,甚至高达800kW。高功率充电对电网负荷压力大,若多辆车同时充电,不仅充电效率会下降,场地需求也会显著增加。
此外,如何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让超充运营有利可图,也是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专家预测,超充与换电将长期并存,形成差异化场景覆盖。超充适用于日常补能场景,如私家车用户可在居住地或工作地利用闲时充电,降低补能成本。换电则聚焦高频刚需场景,如商用车和运营车辆。
决定超充与换电格局走向的核心因素包括:电池技术和充放电技术的突破、电池标准化的程度、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倾斜方向、用户习惯和成本敏感度等。
如果固态电池能够实现5分钟充满,且电网扩容能够满足高功率充电需求,超充技术将有望进一步挤压换电的市场份额。反之,如果行业能够迅速推进电池模块化、标准化,换电生态链更快地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换电成本,那么更多消费者可能会倾向于选择“车电分离”模式购车和换电模式补能。
未来,超充快换生态将不仅是一个充电网络,更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入口。当“一杯咖啡,满电出发”成为常态,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超充与换电并非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是在技术迭代与场景分化中走向长期互补。那些能够以生态思维破局的企业,将在千亿市场的机遇中抢占制高点。
在新能源电池产业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当下,电池制造工程师作为连接 “技术革新” 与 “产业落地” 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为了助力从业者更好地把握行业机遇,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推出了以 “产业链知识 + 技术实操 + 职业衔接” 为核心的电池维修保养师培训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帮助学员深入理解电池维修保养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知识,掌握关键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为学员提供职业发展规划与行业对接的支持,让学员能够在行业发展的浪潮中抢占先机。
了解更多新能源产业动态,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