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原创
从扫地机到超跑,追觅们的造车野心与生死赌局
更新时间:2025-08-29 11:58:04
作者:许晴
点击次数:11

8月28日,一则来自追觅科技的公告在科技与汽车圈同时炸响——这家以20万转高速马达技术垄断扫地机器人高端市场的企业,正式官宣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不同于多数跨界者从家用轿车切入,追觅的第一步便剑指天花板:首款产品锁定布加迪威龙级别的超豪华纯电跑车,还喊出“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量产车”的口号。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工厂选址:上海临港新片区,东侧3公里便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西侧5公里则是宁德时代临港基地。这种“左右逢源”的布局,不仅能快速衔接电池与整车制造供应链,更像是追觅向行业抛出的宣言:智能硬件企业的造车野心,已从构想落地为具体坐标。


版图:跨界军团集结,重构产业竞争格局


追觅的跨界并非孤例,一场由消费电子与家电巨头主导的“新造车运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席卷而来。


美的集团的动作最为迅猛,2024年便斥资110亿元在安徽安庆投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这座占地1200亩的园区,预计2026年达产后可年产6000万套电动压缩机与驱动电机——其自主研发的800V碳化硅电动压缩机,已率先搭载于小鹏G9车型,能将冬季续航衰减率降低15%。


海信则选择“曲线入场”,2023年收购日本三电控股后,不仅获得了汽车空调、电动压缩机的核心技术,更借此拿到美国某头部新能源车企的五年订单,单月供货量超2万台。


格力电器的路径更为垂直,通过收购格力钛新能源,直接掌控钛酸锂电池技术,目前其新能源商用车已覆盖全国20多个城市的环卫系统,仅2025年上半年便交付1200辆环卫车与800辆公交车。


更早之前,创维已推出创维汽车HT-i系列,索尼则与本田合作开发智能座舱系统,跨界者的版图正从零部件到整车、从家用车到商用车全面铺开。


动因:蓝海与红海的博弈,驱动产业跨界迁徙


这场集体转型的背后,是两大产业截然相反的生存现状。


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处于“高歌猛进”的蓝海阶段: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402万辆,同比增幅达39%,这意味着每5辆售出的汽车中,就有1辆是新能源车型;中国市场的渗透率更创下新高,4月份单月渗透率达51.5%,首次实现“油电销量倒挂”。据工信部预测,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美元,这对任何寻求增长的企业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与之相对的,是家电行业深陷“存量绞杀”的红海困境。2021年中国家电零售总额为7603亿元,较2019年下滑7.4%;到2024年,空调、冰箱等传统品类的市场渗透率已超95%,企业不得不靠“价格战”争夺份额——某头部家电品牌2024年空调均价较2020年下降23%,净利润率仅维持在3%左右。


一边是万亿蓝海的增量机遇,一边是存量竞争的利润挤压,跨界造车成为科技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必然选择。


根基:技术基因共通,搭建跨界转型桥梁


科技企业敢于跨界,核心在于与新能源汽车共享的技术基因。


追觅科技的底气来自其6379项专利储备,其中45%集中在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AI算法等领域——其扫地机器人搭载的LDS激光导航技术,可直接迁移至自动驾驶的环境感知系统;20万转高速马达技术经过车规级改造后,能将电驱系统的效率提升至9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美的的技术转化路径更为清晰,将家用空调压缩机的热管理技术升级为车用800V电动压缩机,解决了电动车冬季续航缩水的行业痛点;通过收购合康新能获得的电控技术,已实现IGBT芯片的自主量产,成本较外购降低20%。


海信则借助日本三电的汽车空调技术,研发出适用于智能座舱的“分区温控系统”,可根据乘客体温自动调节出风口温度,目前已被理想L9等车型采用。


正如追觅汽车团队在公开信中所言:“造车不是技术的从零开始,而是科技企业现有能力的终极整合。”


策略:差异化突围,打造跨界者的竞争护城河


面对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双重竞争,跨界者们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突围路径。


追觅选择以“智能+渠道”为破局点,组建了一支千人规模的“双基因团队”——核心成员中,30%来自华为、大疆等智能硬件企业,负责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研发;40%来自宝马、特斯拉等传统车企,主导整车制造与供应链管理。这种架构让追觅的技术转化速度远超同行,其自动驾驶系统已完成L2+级功能的封闭场地测试,预计2026年量产时可实现“无高精地图也能自动变道”。


更关键的是追觅的渠道优势,其覆盖100多个国家的6000家线下门店,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天然销售网络——在欧洲市场,追觅扫地机器人的线下专柜已开始展示汽车模型,2025年下半年便将启动预订;3000万现有用户的大数据,还能帮助其精准定位高端消费者需求。


美的则选择做车企背后的“核心供应商”,通过垂直整合构建闭环生态:收购合康新能掌握电控技术,控股科陆电子布局充电网络,再加上自主研发的电动压缩机与驱动电机,已形成“三电系统+充电服务”的全链条能力,目前已与蔚来、理想等车企达成战略合作,2025年零部件营收预计突破80亿元。


暗礁:五大风险潜伏,市场筛选悄然启动


看似火热的跨界浪潮下,危机早已暗流涌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2025年电动汽车百人会年会上发出警示,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面临五大颠覆性风险。


首当其冲的是技术路线风险,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度远超预期,某日本企业已宣布2027年量产能量密度达1000Wh/L的固态电池,这意味着现有液态电池车企将面临技术迭代的“清零风险”。


其次是商业逻辑风险,随着电动车同质化加剧,价格战已从10-20万元区间蔓延至30万元以上,2025年上半年,某新势力车企的高端车型降价幅度达12%,但销量仍下滑18%,盈利难度远超燃油车时代。


政策滞后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面退坡后,碳交易机制尚未有效衔接,2025年部分车企因碳配额不足,不得不花费数亿元购买额度。


智能化冲击风险也在逼近,OpenAI推出的通用AI模型已能自主学习驾驶场景,传统自动驾驶企业的算法优势正被削弱。


最后是产业进程风险,要实现2030年70%渗透率的目标,每年需新增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000万辆,但2025年上半年增速已降至25%,产业转型亟待加速。


残酷的市场筛选已悄然启动,2025年上海车展上,初代造车新势力中仅有蔚来、小鹏、理想、哪吒四家参展,威马已进入破产清算,高合汽车的门店仅剩12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小米,凭借手机业务的技术与资本支撑,其首款车型小米SU7上市首月便售出1.8万辆,跃居全球纯电销量第八。这一现象印证了一个事实:只有兼具技术储备、资本耐力与生态协同能力的跨界者,才能在这场“九死一生的远征”中存活。


终局:从“入场券”到“生存权”,超级智能终端的远征


追觅在宣布造车的当天,同步揭晓了无人机业务布局,这一细节揭示了科技企业的终极目标:智能硬件、无人机、新能源汽车,本质上都是“空间移动智能终端”的不同形态。正如追觅科技CEO俞浩所言:“汽车将成为下一代超级智能终端,是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整合载体。”


但跨界者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造车从来不是技术的简单延伸,而是对资本、供应链与用户体验的极限考验。追觅要面对的,是从“小家电制造”到“汽车量产”的工业级跨越——仅车规级零部件的认证周期就需2-3年,某零部件企业透露,追觅的电动压缩机仍在进行1000小时的可靠性测试,距离量产还有18个月;美的则需平衡供应商与车企的利益关系,避免因技术依赖引发合作纠纷。


在这条赛道上,暂时的“入场券”远非最终的“生存权”,威马、高合等企业的折戟沉沙,早已为跨界者敲响警钟。未来5年,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与市场竞争加剧,能留下来的,必然是那些既能保持科技企业的创新敏捷性,又能掌握汽车制造核心能力的“跨界赢家”——而这场远征,才刚刚开始。


了解更多新能源产业动态,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


文章标签:
  • 【热点专题】电池制造工职业培训
    2024-05-16 电池制造工职业培训详细 >>>
  • 【热点专题】电池制造工程师职业培训
    2023-08-20 详细 >>>
  • 【热点专题】电池维修保养师职业培训
    2023-08-20 详细 >>>
  • 【热点专题】废旧电池处理处置师职业培训
    2023-08-20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