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原创
AI+电池回收靠谱吗?国家和央企都出手了
更新时间:2025-07-31 08:32:24
作者:许晴
点击次数:12

电池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电池的大量使用也带来了严峻的回收问题。废旧电池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在这样的背景下,电池回收智能平台应运而生,它正悄然改变着电池回收行业的格局。

 

那么,究竟什么是电池回收智能平台?它对行业有着怎样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目前又有哪些企业在积极投身于电池智能平台的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它还面临着哪些挑战?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电池回收智能平台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电池回收智能平台,简单来说,电池回收智能平台是物联网、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产物,通过构建电池全生命周期数字网络,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风险可控、责任可究”的智能化管理。它通过整合电池回收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包括电池生产企业、使用终端、回收企业、运输企业等,实现了电池回收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与高效运作。


从行业发展角度而言,电池回收智能平台打破了信息壁垒。过去,电池回收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信息不通畅,导致回收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智能平台通过唯一编码(如RFID芯片)跟踪电池从生产到退役的全过程,实时记录充放电次数、健康状态(SOH)、位置信息等,确保数据透明可追溯。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电池回收智能平台利用机器学习分析电池的充放曲线、温度衰减等特征,快速精准评估剩余价值,准确率可达95%以上,显著缩短检测时间。此外,平台整合供需信息,为电池持有方(如车企、用户)和回收方(如再生企业)提供线上交易、竞价、金融结算等服务,降低流通成本。


同时,搭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让各环节参与者能够实时获取电池的流向、状态、回收价格等信息,实现了信息的透明化和对称化。自动对接国家溯源管理平台(如工信部系统),确保回收过程符合政策要求(如锂回收率≥90%),规避非法处置风险


目前有哪些正在建设的电池智能平台?


(一)国家层面推动建设的平台是全生命周期监管基石


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电池回收智能平台的建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建设,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回收服务网点等。


平台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管理,实现了动力电池从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利用、处置的全程溯源。借助这一平台,监管部门能够实时掌握动力电池的流向和回收处理情况,有效加强了对电池回收行业的监管,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信息查询和业务对接的渠道,促进了电池回收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二)央企主导建设的平台促进资源整合与规模化落地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大型央企,在电池回收领域积极布局,打造了 “中色循环” 电池回收智能平台。该平台依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集团在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整合了电池回收、拆解、材料再生等环节的资源。


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回收的电池进行全程跟踪,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回收网络布局和处理流程,提高了电池回收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平台还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从电池回收到材料再生再到电池生产的闭环产业链,为推动电池回收行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样作为央企,近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计划在东北、华中等地建设区域循环利用中心,构建“区域枢纽+分布式网点”网络,整合一汽、金川集团等产业链资源,实现退役电池定向回收与高值化再生(如镍钴回收率≥99%)。该项目可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社会资本,破解回收成本高、产能利用率不足的痛点。


(三)头部企业级平台代表了技术与模式创新


天能作为新能源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在电池回收领域先行一步,开发上线了全国首个废铅蓄电池回收综合服务平台 ——“铅蛋”。该平台以数字化应用为支撑,构建了从投售、收购、运输到处置的一体化物流闭环。通过 “铅蛋”,门店可直接根据市场行情发起投售,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平台还建立了电子台账体系,利用浙品码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废铅蓄电池全链条的溯源管理,形成了 “来源可查、去向可追、风险可控、责任可究” 的智能监管体系。天能集团借助 “铅蛋” 平台,不仅提升了自身在废铅蓄电池回收领域的市场份额,还为规范行业秩序、推动绿色产业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样作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锂电池平台公司,亿纬锂能正在建设全球锂电回收网络平台。该公司与格林美、华友钴业合作,应用短程再生技术(锂回收率92%),覆盖30多国建立246个回收网点(国内159个、海外87个)。


电池回收智能化转型仍存三大挑战


首先是产能利用率陷阱,当前正规军与小作坊激烈博弈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24年中国白名单企业名义产能达379万吨/年,但实际回收量仅65.4万吨,产能利用率低至16.4%。其中很大原因是小作坊截流。


据悉,非正规回收商以高价(如磷酸铁锂电池报价9000元/吨 vs 正规企业7000元/吨)抢夺30%以上电池源。这主要是因为合规企业需承担环保设备(千万元级)、安全拆解(成本>3000元/吨)等重投入,而小作坊成本不足其一半,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市场。


其次是,技术适配危机。目前国标涵盖145种电池规格(方型、圆型、软包),拆解需定制化方案,检测成本飙升。此外,退役电池健康状态(SOH)评估仍然依赖人工检测,AI算法因数据缺失(国家溯源平台信息缺失率38%)准确率受限。


另外,还有跨区域协同梗阻。目前,各省溯源标准不一(如湖南“锂汇通”与浙江“铅蛋”系统不互通),跨省运输需重复申报,物流时效降低50%。同时,危险废物跨省转移需办理联单,但实际监管漏洞导致非法转移频发。


电池回收智能平台作为解决电池回收难题的创新模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积极意义。尽管目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的持续完善以及企业的积极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池回收智能平台将在电池回收行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推动行业朝着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贡献更大的力量。


文章标签:
  • 【热点专题】电池制造工职业培训
    2024-05-16 电池制造工职业培训详细 >>>
  • 【热点专题】电池制造工程师职业培训
    2023-08-20 详细 >>>
  • 【热点专题】电池维修保养师职业培训
    2023-08-20 详细 >>>
  • 【热点专题】废旧电池处理处置师职业培训
    2023-08-20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