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10 日,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这一重磅政策犹如平地惊雷,在锂电池回收产业引发了强烈震动。正如《电池工业 cbin》所评价,该政策的出台标志着锂电池再生黑粉进口正式迈向合规合法的新阶段,为产业发展注入了一剂 “强心针”。
政策将于 8 月 1 日正式实施,它清晰界定了再生黑粉和再生钢铁原料的进口标准、分类要求及监管流程,为锂电池回收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不仅是对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部署的积极响应,更将深刻影响全球锂电池材料供应链以及国内回收产业格局。
长期以来,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被视为 “危废”,处理成本高昂,流通严重受限。此次公告明确规定,符合特定要求的再生黑粉原料不属于固体废物,可自由进口,这一界定彻底改变了再生黑粉的身份。
在标准设定上,公告展现出极高的细致度与严格性。三元黑粉要求镍钴总量≥25%、锂含量≥3.5%、磷含量≤0.8%;铁锂黑粉则要求锂含量≥2%、磷含量≥10%、铁含量≥18%。杂质控制方面,水溶性氟含量三元黑粉≤0.4%、铁锂黑粉≤0.1%,对锌、铅、镉等有害物质含量也有严格限制。物流规范同样严苛,禁止散装及混装,不同类别需分类放置并独立报关。
这些标准与 2024 年 12 月实施的 GB/T 45203-2024《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国家标准紧密衔接,构建起全链条质量控制体系。武汉瑞科美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全流程物理法回收技术,通过惰性氛围破碎和高温提纯工艺,实现了黑粉中锂、镍、钴的高效分离,资源综合利用率超 99%,能耗却仅为传统湿法工艺的 13%。《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白皮书 (2025 年)》也指出,此类技术创新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对于再生钢铁原料,公告规定符合 GB/T 39733-2020《再生钢铁原料》标准的产品可自由进口,并细化了海关商品编号和检验流程。与 2021 年的政策相比,本次公告进一步强化了放射性污染排查和感官检验要求,同时允许不同类别再生钢铁原料在物理分隔条件下混装,显著提升了贸易便利性。
这一政策既契合了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需求,也为锂电池外壳等金属部件的循环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宁德时代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实现锂电池钢壳回收率达 98%,并将再生钢铁原料成功应用于新一代钠离子电池壳体生产,有力地证明了政策的积极效应。
公告创造性地构建了 “海关检验 + 属性鉴别” 的双重监管机制。海关依据行业技术规范对再生黑粉进行成分检测,对再生钢铁原料先进行感官检验,必要时启动实验室鉴别。对于疑似固体废物的进口原料,可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属性鉴别,有效防范 “洋垃圾” 入境。
这种 “宽进严管” 的模式,为合规企业消除了后顾之忧,降低了运营风险,同时通过动态监管确保了环境安全。佛山海关参与国标制定的实践表明,智能化分选设备和溯源系统可将再生黑粉的成分检测误差控制在 ±0.5% 以内,大幅提升监管效率。
我国锂、镍、钴等电池金属对外依存度长期超 70%,而海外再生黑粉资源丰富,欧洲退役动力电池拆解产生的黑粉含镍钴总量可达 25% 以上。公告实施后,预计 2025 年再生黑粉进口量将同比增长 40% 以上,这将极大缓解国内湿法冶炼企业的原料短缺问题。
格林美计划在欧洲建设黑粉加工基地,采用 “海外加工 - 国内精炼” 模式提升资源获取效率,其印尼镍资源基地年产 15 万吨金属镍,可满足国内 30% 的三元材料需求。广东、广西依托港口优势,2025 年黑粉进口量预计达 10 万吨,占全国总进口量的 67%。
统一的进口标准将加速淘汰 “小作坊式” 回收企业。以三元黑粉为例,镍钴含量门槛从行业平均 20% 提升至 25%,促使企业升级破碎分选技术以提高原料纯度。政策大力鼓励物理法回收,如武汉瑞科美的全流程物理法技术,推动行业从 “粗放回收” 向 “高值利用” 转变。
预计到 2030 年,国内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率将从目前的 60% 提升至 85% 以上,磷酸铁锂回收经济性拐点加速到来,碳酸锂提取成本同比下降 22% 至 3.8 万元 / 吨。宁德时代通过 “定向回收” 模式,将退役动力电池的金属回收率提升至 99.6%,锂回收率达 93.8%,显著降低了对原生矿产的依赖。
中国政策调整与欧盟近期将黑粉归类为危险废物并限制出口的举措形成鲜明对比。根据《巴塞尔公约》,欧盟对非 OECD 国家的黑粉出口需履行 “事先知情同意” 程序,而中国企业通过在欧盟境内建厂,如格林美与欧洲车企合作项目,可将当地黑粉加工为符合中国标准的再生原料后进口,有效规避政策壁垒。
这种 “海外设厂 + 跨境循环” 模式,正引发全球锂电池回收产业链的重构。晋景新能与华友钴业合作,在欧洲构建了从电池收集、运输到处理的完整闭环体系,年处理能力达 5 万吨,覆盖欧盟 31 个服务点。
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 2030 年通过回收满足 25% 的电池金属需求,韩国、美国也在加速布局海外回收网络。中国企业需通过技术输出和合资合作,在海外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再生黑粉标准与欧盟、ISO 体系对接。比亚迪在欧盟建立电池回收设施,与 Envirostream 合作开发符合欧盟标准的回收技术,为企业应对国际竞争提供了有益借鉴。
再生黑粉进口标准的提升,对企业检测设备提出更高要求,初期投资成本可能增加 15%-20%。企业可借助 “以旧换新” 补贴政策,采购智能化分选设备,并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降低技术转化成本。常州厚德研发的 “安全带电破碎 — 连续热处理” 技术,通过集成化工艺将能耗降低 40%,碳排放减少 60%,显著提升了回收经济性。
尽管政策明确了再生黑粉的非固废属性,但海关仍可对疑似固废启动鉴别程序。企业需建立全链条溯源体系,如格林美通过电池溯源管理系统实现电芯流向可追溯,加强与海关的技术对接,确保进口原料符合全流程要求。同时,密切关注欧盟等地区的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原料采购策略。
上述可以看出,本次公告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锂电池回收产业从 “国内闭环” 向 “全球协同” 的战略转型。通过将再生黑粉从固废名录中剥离并建立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政策为国内企业打开了海外资源的大门,以严格的环保要求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未来,随着再生黑粉进口量的增长和定价机制的完善,我国有望在全球锂电池材料供应链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企业需警惕欧盟等地区的政策壁垒,通过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在 “资源安全” 与 “绿色转型” 的双重目标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锂电池回收产业在新政策的推动下,为全球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贡献更大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