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要闻
7月16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第三届链博会期间公开称赞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表示“希望购买小米汽车”,并称比亚迪“令人叫绝”,理想汽车“空间如带轮客厅”。他透露英伟达正与比亚迪深化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合作,同时推进与蔚来、小鹏的AI座舱系统开发。此番言论引发A股“物理AI”概念股集体上涨,索辰科技、天准科技当日涨幅超10%。
分析评论:国际巨头对中国车企的技术认可反映全球产业竞争力重构。《金融投资报》指出,AI与汽车融合加速,但需警惕资本市场对概念炒作的非理性波动。
7月12日,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发布“中国充电联盟开放服务平台”。平台整合充换电设施数据、技术标准及运营服务资源,旨在解决跨品牌充电兼容性差、数据孤岛等问题,推动行业生产要素高效流通。首批接入国家电网、特来电等12家头部企业。
分析评论:开放平台是破解“找桩难”的关键一步,但需建立统一接口标准以兼容中小运营商。《中国能源报》指出,数据互联互通将加速车网互动(V2G)技术落地,但用户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仍是挑战。
7月14日,宁德时代与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签署合作备忘录,聚焦采矿设备电动化、快充基础设施及电池回收领域。双方将开发适配矿山场景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并在澳大利亚矿区试点“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目标2030年实现矿区运营零碳排放。
分析评论:此次合作将中国电池技术优势延伸至全球资源领域,打造“绿色矿业”样本。高盛报告指出,矿山电气化需求或催生千亿级市场,但高粉尘、高震动环境对电池安全性提出更严苛要求。
7月11日,江汽集团联合宁德时代、时代电服宣布全国首台巧克力换电商用车联调成功,实现150秒完成换电(含进出站)。该技术适配多车型底盘,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30%,2025年计划建设1000座换电站,覆盖货运枢纽与干线物流。
分析评论:换电模式破解商用车“续航焦虑”,但电池标准化程度低制约规模化推广。中汽中心预测,商用车换电市场2025年渗透率或达15%,需政策引导电池规格统一。
7月12日,奇瑞汽车发布声明,回应工信部公示其2016-2020年新能源推广补助资金核减超1.4亿元事件。奇瑞称此次核减车辆因“销售终端收款凭证不符合要求”,属申报正常流程,公司已提前报备未收集凭证的车辆清单,不存在骗补行为。
分析评论:事件反映补贴审核趋严,倒逼企业完善财务合规体系。财政部专家表示,补贴清算规范化将加速低效产能出清,但需避免“一刀切”误伤技术领先企业。
7月14日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汽车零配件增长9.7%,同期从欧盟进口大型客车变速箱、车用柴油机分别增长40.8%和65.2%。中欧技术互补趋势显著,例如宁德时代电池配套奔驰电动重卡,博世电机供应比亚迪高端车型。
分析评论:贸易数据印证中欧产业链深度绑定,但欧盟《新电池法案》可能抬高中国电池出口门槛。罗兰贝格建议,中国零部件企业需加快本地化生产以规避贸易壁垒。
7月15日,特斯拉在印度孟买核心商业区开设首家体验中心,首批进口价值100万美元的车辆及周边商品。尽管印度对进口电动车征收100%关税,特斯拉仍通过“先展示后本土化”策略试水市场,并计划与当地政府协商建厂事宜。
分析评论:印度是全球电动化洼地(渗透率不足2%),但高关税政策使外资车企盈利困难。摩根士丹利认为,特斯拉此举意在抢占品牌认知,未来本土化生产需依赖印度新能源政策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