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2025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峰会暨第十三届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会议在深圳隆重开幕。本次峰会以“创新驱动·绿色循环,共建电池回收新生态”为主题,聚焦全球政策趋势与市场前景、电池材料资源化技术前沿、智能回收设备与ESG管理等热点议题,汇聚了来自政府机构、行业组织、领军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专家与代表,共同探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路径、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
政策与国际视野双轮驱动 上午会议亮点纷呈
上午的专场会议聚焦全球电池回收网络构建与政策导向。多位行业专家围绕电池回收体系建设、标准化进程、政策法规完善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提出通过跨区域协作、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融合,加速构建高效、透明的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健全回收网络与政策支持是推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关键。
开幕式上,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执行会长、北京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杰在致辞环节强调电池回收产业已从规模导向阶段迈入高质量、低碳化、国际化的新阶段。
她向行业的同仁们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构建闭环生态与长期机制。以“主机厂、电池企业、回收与材料企业”为核心,建立数据互联、标准互认的机制;二是夯实技术基础与低碳能力。加快精准拆解、EIS无损判定、智能预处理、短流程再生等关键技术产业化,构建覆盖全链条的碳核算与第三方核证体系;三是完善规则体系与国际协同。深化生产者责任延伸与全流程追溯,在标准与认证的跨区域互认方面积极行动。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将持续发挥平台作用,推动共建标准与白皮书发布、技术交流、ESG与安全评价、人才培养等平台。
随后,自马来西亚驻广州领事馆商务处的商务领事FarhanaKamaruddin(中文名:方汉娜)女士带来 "携手共创未来能源:马中电池合作" 的主题演讲,为东南亚市场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深度合作搭建了对话桥梁,这一议题呼应了我国电池产业出海的迫切需求。
她提到,中国车企像比亚迪、长城、哪吒等在东南亚疯狂 “上分”,占了超 70% 电动车市场份额,这也让东南亚动力电池退役量预计 2030 年飙升到 50 万吨,百亿回收市场空间就此打开。她详细剖析东盟在全球电池回收浪潮里的独特优势,比如丰富的矿产资源、逐渐完善的产业链基础等。还阐述了如何整合马来西亚及东盟其他国家资源,搭建可持续电池回收生态体系,实现绿色合作新突破。
如今,中马在新能源领域合作成果显著。蔚蓝锂芯、亿纬锂能等纷纷在马来西亚建厂。像亿纬锂能投资 32.8 亿元的储能电池工厂,预计 2025 年投产,年产 6.8 亿颗圆柱电池,将成东南亚电动两轮车和储能系统核心供应商。Farhana Kamaruddin 强调,未来要继续深化合作,突破技术标准、金融风险、文化融合等壁垒,携手在全球电池产业竞争里脱颖而出。
英国皇家学院工艺院终身院士、北汽福田汽车特级总师、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任起龙先生发表了主题为“海外市场电池回收案例分析--非洲市场电池回收网络建设策略建议”的演讲。他围绕非洲市场电池回收网络建设的现状、挑战、关键要素及商业模式展开,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中资企业在非洲的布局与策略建议。
非洲共有54个国家,目前电池回收市场处于起步阶段,铅酸电池回收率仅2%。非洲矿产资源丰富,占全球储量60%以上,但本土加工率不足5%,大量资源未被有效回收利用。在非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包括:法律框架缺失、执行力度不足、环保意识薄弱、物流网络不健全、运输成本高、技术落后、回收渠道不畅通等问题。此外,还存在腐败风险、政策不稳定、安全标准缺失等现实挑战。
任起龙强调中资企业应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技术输出、政策合作、人才培养等方式构建可持续的回收网络体系,助力绿色经济发展。
北京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的行业研究员杨清雨先生发布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白皮书(2025版)》。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快破 200 万吨,但回收率不足 40%,这本白皮书公布了最新 “白名单” 企业实力图;针对黑粉进出口政策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新兴市场机遇解读;还对智能回收技术进行了分享。
新版白名单政策(第三版)对企业的规模、产能、技术指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规范行业“小散乱”问题;黑粉进口政策有助于缓解原材料短缺,构建全球回收体系。短期内面临海外回收量有限、指标不达标、进口成本高、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海外布局面临合规、审批、建设周期长、用工政策复杂等挑战,建议采用合资合作、本地化运营模式;回收技术呈现多元化、低成本、绿色化、智能化趋势。拆解技术(如图像识别、柔性拆解)、冶炼技术(如磷酸铁锂直接再生)、评估技术(电池健康性评估)等不断突破。
杨清雨向行业发出呼吁,建议提升企业准入标准、加强技术攻关、推动国际合作、优化政策支持。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的白旻副院长剖析了“从关键矿产的地缘政治风险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战略意义”。直接点出当前痛点:动力电池核心矿产如锂、钴、镍,全球分布不均且受地缘政治影响大,一旦供应波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都会受冲击。当前关键矿产已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竞争的核心领域,各国围绕资源保障、供应链安全和技术创新展开博弈。
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价值链中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制造能力,而非资源储量。西方通过回收、技术创新、海洋和太空资源等方式寻求摆脱对中国加工环节的依赖,可能削弱中国产业优势。未来几年将迎来电池、风机等关键设备的集中退役,回收利用需求将快速增长。中国在技术、企业数量和政策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正处于回收产业爆发的临界点。
白旻副院长建议中国需加强关键矿产全生命周期循环利用研究,完善再生资源路径、产业布局和政策体系,以在全球资源安全与绿色转型中赢得主动权。
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陈雄辉先生发表了“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在过去两三年间,中国企业逐步布局海外电池回收市场,并在国内不断完善政策与产业链体系,以应对未来几年动力电池回收的爆发趋势。
陈雄辉表示,海外尤其是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可回收体系尚不完善,中国企业技术和经验优势明显。但挑战也不少,跨国合规管理复杂,不同国家政策法规差异大;技术标准方面,海外对环保、能源利用效率等要求与国内不同;还有产业链协同难题,如何整合海外现有回收体系,优化物流网络、降低运输成本,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预计到2050年,新能源车用镍、钴等材料的再生比例有望达到50%。随着金属循环利用的提升,中国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将逐步减少。
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重构 下午专题聚焦智能化升级
下午开启的 "废旧电池智能化回收及设备" 专题论坛,聚焦于“智能化”和“低碳化”两大技术核心,更涵盖了从战略规划、关键技术、商业模式到装备落地和全球布局的全产业链深度讨论,切实致力于构建未来的电池回收利用新生态。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智能化技术和先进装备,构建一个更高效、环保的电池回收生态系统。
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事业部负责人葛林瀚先生分享了“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过程碳管理的挑战与应对”的主题演讲。他围绕新能源电池回收行业的现状与挑战,特别是碳足迹管理及政策法规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北辰循环在技术解决方案方面的实践与成果。
电池回收行业正从早期关注电池储费回收,逐步转向对社会面退役电池包的回收处理,技术挑战更大。碳足迹核算基于全生命周期方法(从“摇篮到坟墓”),回收阶段碳排放是关键环节。回收过程复杂,涉及拆解、预处理、施法等多个环节,工艺链条长,数据收集与管理难度大。企业需使用实景生产数据进行碳核算,欧盟对数据来源要求严格,第三方或通用数据得分低,甚至可能引发法律问题。低碳回收技术可显著降低整体碳排放,例如使用低温干燥技术、电解液回收再利用等,碳排放可降低超60%。
北辰循环专注于新能源电池回收技术解决方案,覆盖从电池报废到回收的全链条服务。收过程碳核算依赖高质量数据采集与处理,需融合OT(操作技术)与IT(信息技术)。使用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可信与可追溯。建立了数据可信空间,强化供应链管理,可满足国际市场的合规要求。
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胡林林先生发表了“电池回收产业的重构时刻:从政策红利到技术破壁的战略跃迁”的主题演讲。电池回收产业产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面临产能利用率低、拆解难度大等挑战,但也迎来资源安全、降碳减排、技术升级等多重发展机遇,未来将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当前由于经济放缓,传统回流企业面临压力,同时吸引了化工企业、行业公司等新进入者,导致市场参与者迅速增加,行业竞争加剧。目前全国白名单企业共有156家,总产能约400万吨,但实际利用率较低,根据黑粉口径,2023年实际处理量仅约25万吨,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偏低。未来大部分回收材料将来自退役电池及报废车辆,而非当前的生产边角料。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2025年起回收量将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2030年后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金晟新能源定位为独立第三方电池回收企业,旗下多家子公司入选国家白名单。业务涵盖司法回溯、拆解打粉、材料合作等。企业牵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联合高校和供应商开展机器人化拆解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研究柔性拆解、无损除胶、高效切割等技术,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化和设备化。
河南巨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巨锋先生在会上介绍了“碳足迹背景下的锂电再生技术”。在碳足迹背景下,锂电再生技术对于减碳和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巨锋先生分享了相关技术路径、经济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他表示,技术更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传统工艺已无法适应市场,企业需不断升级技术以提升回收效率和经济效益。他举了实际案例:某海外客户明确要求,再生锂电材料的碳足迹需比传统工艺低 20% 才合作,倒逼行业加速技术升级。巨峰环保通过优化预处理工艺,搭配光伏供电的再生生产线,让锂电材料再生过程碳排降低 30%,还能实时追踪每批次产品的碳足迹数据。
上海炙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OO姚欢先生讲解了“基于EIS的梯次动力电池无损检测技术”。重点介绍了电化学阻抗(EIS)无损检测技术在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价值,尤其是在梯次利用、生产检测、老化评估和安全评估等方面的应用。
电化学阻抗(EIS)无损检测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在不破坏电池结构的前提下,获取电池内部信息(如电解液状态、隔膜变化等),实现精准定位;数据采集速度快(秒级),频率范围广(0.1Hz至20kHz),数据维度高,便于后续算法处理;可用于电池生产、研发、梯次利用等多个环节,支持全生命周期管理。
EIS在梯次利用中的价值:可解决梯次电池回收与再利用中成本高、一致性差、风险大等核心痛点;可通过阻抗数据快速评估电池健康状态(SOH),判断是否适合梯次利用;使用EIS进行快速分容,避免传统分容的高人工、高能耗、高风险问题;有效降低返修率,某客户使用EIS后返修率从6%降至0.2%。
湖南宏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宏工科技产品专家杨彪先生介绍了“先进电池回收湿法工艺”。重点展示了宏工智能在电池回收领域的技术突破,特别是湿法脱粉工艺在效率、环保、回收率等方面的优势,展现了公司在物料处理领域持续创新与全球拓展的能力。
他表示,当前电池回收市场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企业需提升技术以突出重围。电池回收主要包括退役动力电池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两大应用场景。公司针对电池回收中的关键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极片脱粉技术的开发。新一代湿法脱粉工艺采用DES溶剂,最快在30s内即可实现16cm*16cm大尺寸极片与集流体完整脱离,无需机械干预,效率高、污染小,适用于铁锂、三元等多种材料。快速干燥装备从30%含水率干燥至0.5%以内,干燥时间仅需30分钟,有效提升处理效率。
湿法工艺核心优势在于使用低成本、无污染、可循环的溶剂,相比水处理效率提升11倍以上;实现黑粉与集流体的有效分离,其中黑粉中的铝/铜含量低于100ppm,而黑粉收率则达到了最高93%。目前湿法工艺在极片废料处理中已较成熟,后续将进一步优化拆解后极片的处理工艺,并推动整体电池回收产线建设。
广东宏晟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胡光民先生讲解了“退役动力电池柔性高速拆解装备成套解决方案”。主要围绕新能源行业退役电池的柔性高速拆解装备展开,介绍了宏晟技术在该领域的核心技术、产品系列及市场应用情况。
当前电池拆解仍以人工为主,作业环境差。主要痛点包括:自动化程度低、放电流程长、单体电池破碎造成材料浪费(尤其是铝壳)、电磁包脱胶困难等。针对行业痛点,企业开发出来HSBT010单体电池切壳抽芯设备、HSBT020半自动卷芯拆解设备、HSBT030极片脱粉设备、HSBT040 电池包柔性拆解设备、HSBT050脱胶工作站等。
设备的核心亮点包括:3D视觉+AI识别系统,已建立12000个电池包模型,提升识别与切割精度;激光切割技术替代传统人工工具,实现柔性拆解;红外成像安全系统,提升设备运行安全性;脱胶剂与结构胶协同处理方案,缩短脱胶时间。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行业研究员黄昊先生发布了电池回收专利导航成果。他讲道,电池回收专利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全球专利申请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的锂电池回收技术专利分布呈现出三大特点分别是:增长迅速、格局稳定、集中度低。
当前电池回收行业呈现三大特点:法规趋严、市场规模扩大、技术路径多元化。面临的机遇包括电池退役潮来临、政策强制推动和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但同时也存在盈利难、环保达标难和竞争格局分散等挑战。中国锂电池回收专利发展与产业进程受补贴政策驱动、退役潮预期推动,促使企业加快布局、技术升级和法规完善。未来2–3年将是规模化扩张与行业洗牌的关键窗口。
两个专场结束后,多位行业资深人士进行了圆桌会议,深入探讨电池回收企业海外布局发展与挑战。
本次峰会由北京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主办,汇维云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协办。并且得到了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培训评价分会的大力支持。会议现场还设置了成果展示与优秀企业交流区,为参会者提供深度互动与合作的平台。
峰会将于8月31日继续举办“电池材料再生前沿技术专场”,聚焦技术突破、材料循环与闭环经济等热点议题。此次会议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路与解决方案,更进一步强化了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的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共识。